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学院新闻

在2018年年终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5日 点击数:7711

(2018年12月12日)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张秀军

一、强化一个核心,即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是学院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要从五个方面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院软实力。

一要定好位,办学定位精准明确。

职业教育的职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前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产业调整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各系部、处室都要按照这一定位,牢固树立起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识,深入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认真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职业教育的融合互补,切实找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学院发展及本系部、处室工作实际的结合点,以适应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二要布好局,专业结构适应需求。

专业结构是主动适应京津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必须重点考虑京津冀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的契合度,对接产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建设。可在充分进行产业调研的基础上,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符合学院实际的专业群,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及社会资源。如围绕产业链和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学院骨干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基于专业大类构建专业群等。

三要教好课,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发展的抓手。要着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能够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相对应,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要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

四要用好人,师资队伍优化提升。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更加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强调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当前,学院双师结构与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不相适应,要拿出可行方案,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双师教师比例,使教师同时具备教育者和工程师的素养与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产学研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

五要创好新,办学特色突出鲜明。

学院要发展,要竞争,必须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以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以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系部要把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提炼、丰富,注重创新、凸显亮点、凝练特色、打造品牌。

二、用足两轮驱动,即校企合作与众创空间

学院起步较晚,在周边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现状下急需迎头赶上。校企合作和众创空间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和热点,一定要狠下功夫,把其作为奋力赶超的重要契机,打造特色,创出品牌。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专门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为我们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论和行动依据。

一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逻辑思维的主线。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逻辑思维的主线,认清要发展必须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遵循高职教育本质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注重学生长远、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专业层面实现就业导向和市场驱动,在课程层面实现能力本位和过程导向,在教学层面实现学生主体和行动导向,从而与企业共同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前期我们同一批有知名度的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主要是基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育提升、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化合作。可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三要在产教融合方面有所突破。

充分发挥学院人才智力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创新,将科研重点放在与合作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咨询等方面,不仅满足于把现行的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工艺、设备复制到教学中,更应注重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开发新产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二)做好众创空间建设工作

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借势发力,提升学院办学实力,扩大学院知名度的宝贵契机;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抓实、抓好、抓出特色。

一要提高认识。

要把学院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建设作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学院参与供给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做为深入校企合作,全面完成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升学院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有力抓手摆上日程、抓在手上。

二要加快进度。

在前期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本着高起点启动、高水平建设的标准加大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明确各部门职责,责任到人,限定完成时间;严格执行定期调度制度,挂图作战,全力推进众创空间的建设工作。

三要有效利用。

众创空间不是一个物理概念,不是简单意义的建个场所、挂个牌子,而是一个仿真、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定要精心谋划,有效利用。要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培训,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论证、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帮扶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真正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四要打造品牌。

通过众创空间建设,要形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潜力、效益良好的学生创业项目,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打造特色品牌。

三、拉动三驾马车,即课堂文化、宿舍文化、实习实训文化

课堂、宿舍、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规划得再好,主阵地抓不好,办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定要抓好这三个主阵地,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堂、宿舍和实习实训文化。

(一)打造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堂文化

学生大约每天有80%以上的时光在课堂中度过,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职教育的特点又决定了抓好课堂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是要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双边活动的单向性,学院要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构建一种“对话文化”。

二是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努力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构建一种“质疑文化”,对此学院的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向科学提出质疑,同时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

三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种“团队文化”。职业教育本身可以是定义为就业教育,所以通过课堂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对每位同学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大有好处。

四是要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在传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使创业素质同步养成。目前比较典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二)打造提升道德品质的宿舍文化

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宿舍“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功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提升宿舍文化品位。宿舍文化建设的弱点主要表现在道德文化层面,至于物质文化层面与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比较受重视,而目前的弱点正是宿舍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是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认知,加大宿舍文化建设的宣传,使同学们有效地了解宿舍文化的内涵、宿舍文化建设的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宿舍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二是要积极开展文明宿舍、标兵宿舍、优秀宿舍评比活动。良好的宿舍文化风气不仅有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及团结互助的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宿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参与的吸引力。宿舍文化建设学生是主体,发挥好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强调学生党员宿舍、学生干部宿舍的模范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典型,从而团结更多的学生,影响更多的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打造德技共进的实习实训文化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第一实践基地。一方面实习实训是了解专业或行业相关知识的大好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检验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场所、展示知识和才能的舞台,使学生提高了职业技术水平,了解了本行业特点、机构设置和运作方法,拓宽了行业知识。要鼓励学生“寻找机会、别错过机会,让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定创业目标。另一方面,实习实训又为学生走好创业之路,夯实个人素质提供了机会。在实习实训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业;也可以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掌握一些创业技巧,以便自己今后创业少走弯路。第三方面,通过学生的实习,搜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重点分析各种合作模式的利弊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

四、实现四个突破,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学院内涵建设存在短板,有的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仍沿用传统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这些短板急需补齐。

(一)人才培养方案

要紧密围绕产业和市场需求,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在形式上合作,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合作,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一是健全组织。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如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等。

二是广泛调研。

各系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分析这些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是什么,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哪些等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是充分论证。

要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就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要跟踪评价。

专业指导委员会要对各专业的建设情况要进行跟踪评价,对专业设置提出科学可行的参考意见。对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低的专业以及学生报考较少的专业及时调整或改造,引导和扶持“热就业冷招生”的专业,调控“冷就业热招生”的专业,淘汰“冷就业冷招生”的专业;对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传统专业,建强建优。

(二)课程体系建设

要积极探索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群核心课程;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一是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向;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提高;构建符合校情、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岗位变化适应能力。

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各系对本专业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岗位特色鲜明、职业能力突出,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融入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岗位标准及创新、创业能力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是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符合。

制订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之初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论证,确定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专家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认真分析各专业人才的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课程,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确定各项目工作的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类型、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以调研报告为依据,对学院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三)师资队伍建设

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队伍,确保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好学生实践。

一是制度上,要定规划,重考核,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将校企合作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条例上,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办法、认定考核措施、在教师中所占比例等要有明确规划,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群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明确专兼职教师的职责、分工。

要出台政策支持教师以团队的形式与企业一起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学院人才智力优势,参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是实施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实践使教师的理论、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促进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的“双师型”人才转化。教务处要认真研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对兼职教师扩大范围、择优聘用,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手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也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可在教职工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或者通过流动岗位等形式,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聘用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保障上,要大力支持,优化环境,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学院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进一步提升硬件,优化教学和实践的环境,努力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为教师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场所的建设;在校外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取得联系,取得社会行业部门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鼓励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

(四)校园文化建设

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生产氛围、管理理念和人文要素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把“教学”与“职业”的两大特色相结合,使“育人”与“用人”两个职能相衔接,为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企业人”,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是物质文化层面,要实现环境职场化。

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将企业工厂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课堂上;在墙上张贴企业核心理念、形象标识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在实训中心建设中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场所要最大化地模拟企业场景,实训器材的摆放、教师的演练都要与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并通过实物、标语、展板等形式展现企业精神和工作气氛,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中提升,最终达到学习知识、修炼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

二是精神文化层面,要导入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由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区域内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现“学校人”到“企业人”的无缝对接,必须在校园文化融入企业精神。可定期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到学院来做专题报告,或邀请企业到学院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把企业精神融入学院文化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

三是制度文化层面,要借鉴企业制度。

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制定课堂及实训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切身感受实际工作氛围,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